close

  生病那幾年,看完一本書都要很久,好像都無法集中精神。出院後,卻變的異常愛看書。


  回家後,看完的第一本書是〝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〞。這本書提到一個觀點,說出了我的心聲。病了七年,我到後期深深體會到,死亡並不可怕,死了就沒感覺了,但是,要從尚有一絲氣息到死亡中間,必須經歷的過程,往往令人卻步!像我們這一群人,一定都能夠深確了解到何謂呼吸困難、呼吸衰竭……,如果,能夠昏迷中死亡,那還算是很幸運了!


  我也看了好幾本同是罹患罕見疾病或是其它頑症的人所寫的書,其中有一本〝第三隻腳〞,讓我體會很深。罹患罕見疾病的人,也許不會馬上面對死亡的威脅,但是,我們卻能夠感覺到,身體的功能一點一點的消失,生命也一秒一秒的由我們的指間流逝掉!在接受這個事實之後,我們還能浪費時間嗎?正如〝第三隻腳〞的主角所言,即使在睡夢中,都在為第二天做準備。現在的我也是如此,晚上睡覺,是為了儲備第二天的精力去做我要做的事!


  〝我還能活多久?〞,這是我們這群人共同的心聲,也因此,我不會去諱言生死的問題。所以,我也看了幾本關於生死這個課題的書籍,尤其是生死學大師──伊莉莎白.庫伯勒.羅斯(Elisabeth Kuber-Ross)所寫的書,令人省思!有一本〝當綠葉緩緩落下〞,裡面有描訴一種心理狀況──〝預期性悲傷〞,在最近讓我深刻體會到這個論點。前些日子,碰到幾位病友,在看到我之後,都會問我兩個問題。一是〝手術會不會痛苦?〞,二是〝復健是不是很辛苦?〞;有時還會問:「換單側還是雙側?切直的還是橫的?」。這些問題,我移植前,從來沒想過,在我的觀念裡,既然要移植了,就交給醫師吧!不用想那麼多!何必給自己一種〝預期性悲傷〞的壓力呢?


  還有一本同樣作者的〝用心去活──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〞,也非常好!!淺顯易懂。看完這本書,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:由於過去的痛,以及面對不可測的未來,都讓我們產生〝恐懼〞。心存恐懼,對我們毫無幫助,唯有拋開恐懼,活在當下。用〝愛〞去對自己,對別人。用寬闊的心去面對一切,一切也都將日趨圓滿!!


  在張老師的專欄裡,我讀過一句話,寫的非常的好──〝因為不再忽視死亡,於是 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。」〞。尼采也有一句名言──〝痛苦的人,沒有悲觀的權利〞。


  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。我們絕對不會是最不幸的那個人!有很多疾病是沒有藥醫治的,連移植的機會都沒有,而我們卻還有移植的機會。移植前,面對是否移植的抉擇和等待的煎熬,進而對手術的期待,其實,對於台大肺臟移植醫療團隊的醫術,是無庸置疑的,最大的問題,幾乎都是取決於術後的復健,所以移植後的主角就是病人了!能夠接受移植,我們已經比很多人幸運了,我們不僅要活出自己,還要延續我們胸膛裡那位新肺的主人的生命力,是雙重的人生!!我們能不努力?不用心的活下去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